远交近攻:加快秦国大一统进程的妙计良方

发布:2020-05-25 10:51 · 历史不清不楚

秦惠王时期,张仪以连横之术击破各国合纵之势,使秦国开疆拓土,国力持续增强。到秦昭王初期,面对秦武王留下的内忧外患,秦国在对外战争中有胜有败,大起大落,一度被齐、魏、韩联军打得割地求和。

而从秦昭王十二年开始,却是秦国有史以来扩张最迅猛的时代。奠定这种战略优势格局的,既有穰侯魏的鼎力谋划,也有战神白起的南征北战,更得益于策士范睢的“远交近攻”之术。

那么,范睢“远交近攻”的策略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?在秦昭襄王时期,秦国又取得了哪些压倒性的胜利呢?

秦武王问鼎骤死,使得秦国大乱,王位之争甚嚣尘上。将军魏冉助力姐姐宣太后打败对手惠文后和公子壮,成功拥立公子稷为王,是为“秦昭王”。

昭王即位后,魏冉继续担任将军,戍卫咸阳,稳定大局。昭王七年,魏冉出任国相,被封为穰侯,之后宣太后又把战国的商业大都市定陶给魏冉做封地。

魏冉配合姐姐宣太后攘外安内,东征西讨,一次次攻城略地,战功显赫,使秦国的疆域不断扩大。

远交近攻:加快秦国大一统进程的妙计良方

他曾和白起通力合作,攻打韩魏,杀敌二十万,后又占领楚国两座城;被封穰侯后,魏冉攻打魏国,夺得四百里土地,城邑六十余座。正所谓:“天下皆西乡稽首者,皆穰候之功也”。

魏冉长期掌握秦国军权,亲手提拔了白起为大将,并委以重任。为保证自己在军中的势力,他与白起一同抵制秦昭王安置进军队的将领。魏冉因外戚专权而得势,权力越来越大,宛、陶上千里土地都是他的封地。

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。魏冉私心急剧膨胀,后来的战争也以扩展自己的封地为主。他计划弃魏而攻齐,把夺取的纲、寿都划归到自己的封地内。妄图使“陶为万乘,长小国,率以朝天子。”这也为他政治生涯的终结埋下了伏笔。

魏冉舍近求远转而攻齐,除了扩大封地,还过度敛财,“穰侯之富,富于王室”。他功高盖主,态度上本该谦虚低调,但是他却不把秦昭王放在眼里,为人做事随心所欲,在昭王面前从不避讳。

一个权臣显赫到这种地步,离败落也就不远了。他的以公谋私、贵极富溢、目中无主,给范雎留下了拉他下马的把柄。范雎以此为漏洞向深处挖掘,煽风点火,使得一代功臣最终黯然离场,抑郁而终。

范雎的身世和张仪有些相似,都是出身魏国,并且在母国饱受侮辱,被迫去秦国谋求发展。秦昭王在位 36年之久,王权被太后和魏冉把持,以至于他养成了“厌天下辩士,无所信”的习惯,所以秦昭王根本就不把范雎当回事。

范雎经过一番谋划,写一封自荐信深情表白,得以被秦昭王召见。范雎针对魏冉的舍魏攻齐的各种弊端和利己私心,提出了自己的“远交近攻”的主张,得到了昭王的高度认可,也从此开启了他的富贵之路。

接着范雎成功用黄金为诱饵挑起合纵各国的纷争,让秦昭王对范雎越发信任。范雎觉得时机成熟,于是就开始既能为秦昭王收回王权,又能拉魏冉下马,自己上位的说辞。

他先以“人们只知有穰侯、太后,而不知有秦王”的言论刺激秦昭王。然后毫不留情地指出秦昭王的尴尬窘境。作为君主,昭王并不能控制生杀大权,就如“果多毁树”一样,大臣太强,国君就会被削弱,将来王权也会旁落他人。

远交近攻:加快秦国大一统进程的妙计良方

一番话说得秦昭王直冒冷汗,王权是任何君王都不能忽视的大问题。于是他立即夺去母亲的大权,把秦朝“四贵”遣回封地。自此范雎取魏冉而代之,一步登天。

穰侯魏冉有拥立秦王之功,又启用大将白起,是秦国的大功臣。然而范雎初次觐见,没有贸然谏言,而是巧妙利用穰侯以公谋私的野心,并加以夸大,预先打个伏笔。

取得昭王认同后,范雎又凭自己一番颇有见地的“远交近攻”说辞得到了秦昭王的信任和重用。然后挑起合纵国互撕,使秦昭王对自己刮目相看,赏识有加。水到渠成之后,范雎轻而易举地谋得相位。

作为一个策士,范雎的武器是聪明的头脑和一张利嘴。抓住秦王王权被架空,野心即将成空的致命伤,是范雎制胜的法宝。

范雎呼啦啦打着为秦国谋划的大旗,名正言顺地为自己谋得了国相之位。相权使范雎获得了话语权,接下来范雎就大手笔地筹划他的“远交近攻”战略,助力秦昭王走向称霸之路。

(0)
写评论
相关阅读
作品评论

暂无评论

友情链接:
联系我们
  • 意见邮箱:yuanyeer@hotmail.com

Copyright(C)2017-2025天使文档 ALLRights Reserved 天使文档网 版权所有